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原创]略读与精读----我的读书体会  


  共有52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略读与精读----我的读书体会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水月镜花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2 积分:3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6/2 12:39:43
[原创]略读与精读----我的读书体会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12 0:10:45 [只看该作者]

(一)
  我虽也曾是“人文社科系”毕业,正经的出身却是“英美语言与文学”。学过此专业的都知道,在众多课程中,很多都是只学一学年甚至一学期的,唯有两门课,却是从大一至大四,一贯到底的,那就是精读和略读(也叫泛读)。
  如何读书治学,古今读者甚众,时有异同。这里所说,只是个人就读文史方面的一得之见。
  我上的学校是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同学朋友常以自己是理工专业为由,为文学素养欠缺、不读文史推脱。其实无论专业为何,都不妨读一些文史书。诗文、词曲、小说、戏剧、经传、野史、笔记、杂著等等,各凭所好,随意阅读,可以丰富生活的意趣,驱除疲劳,增长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甚至立身处世,培养高尚情操,都大有帮助。例如数学家苏步青,能作格律诗。化学家张子高,兼精诗文书法,而且得享大年,也和平日的怡情艺事,开扩胸襟有关。足见搞理工的专家,在读书方面,也应该有业余爱好;至于不应分家的文史,更非兼顾不可。治文学的,要多读史籍,贯串古今;治史学的,也要对文字、训诂、目录、考据等等,具备一定的常识,这样。才能在“通人”的道路上迈进。
(二)
  读书本无定法,条件因人而异,时间也在自己安排。古人有不少是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自学,终于有成的。“凿壁偷光”、“映雪囊萤”,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国魏时精通《左传》、作训《老子》的董遇,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农闲来读书;还有所谓“马上、车上、厕上”的“三上”时间。我认为今天的三余应该是:工作之余,指八小时以外;娱乐之余,指从打牌、下棋、看电视等等当中,节约出的时间;休养之余,指休假和养病的空闲。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三余”来读书,轻而易举。“三上”则是火车等交通工具上,会上(嘻,别让单位领导看见)和网上。
  我以为,读书治学,只有苦工,而无捷径。但读哪些书,如何读法,却值得研究。据说欧阳修曾入内阁书库,见到一本书目,其中有两千多种书,他竟连书名都没听说过,不禁惊讶古人著述丰,同时感到亡佚之书,或亦因其本身没有价值,而未能流传。所以今天我们读书,要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选有价值的来读;和专业有关的要读,业余爱好的书也可以读,但要区别多少和轻重,方法亦各自不同。清梁章钜说:“读书须循序渐进,四部宜以次相及。昔朱子语录谓吕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仔细,缘他先读史,所以看粗了眼耳。愚谓读史亦须各循其序,如欲考典章,察人物,则应先读《史记》、两《汉书》,由古以逮今;如欲知世变,究时务,则须先读宋、明各史,由近以溯远;其实《史记》|两《汉书》为史学根柢,不可不急读也”(见《退庵随笔》十六)。朱熹谓吕东莱(祖谦)因先读史而看粗了眼,乃指其只重史实,而忽略文理;正是我在上文所说读书要结合文史二者,不能分家的意思。循序渐进,实有至理,读书治学,两俱宜然。以古逮今,由近溯远,,以通古今之变,持论亦精。至于说到经史子集四部要以次相及,则大可不必拘泥;不必拘泥;不妨各就所需,适当的选择阅读。

(三)
  读书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这里先谈略读。
  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摸索门径。

  首先要熟悉古今各种工具书:
(1)字书:包括字典、词典,从《说文解字》、《尔雅》、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
(2)类书: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到清人的《渊鉴类函》、《子史精华》等;
(3)韵书:从《广韵》、《集韵》到清人的《音韵阐微》等。至于清人的《佩文韵府》,虽然按韵编次,并非韵书;《骈字类编》,虽然按类编次,并非类书;所辑都是词语、典故,应当归于词典一类。
(4)目录:从《汉书。艺文志》和以后的各史经籍志、艺文志、各公私书目到清人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问答》等。
对这四种书,须各自了解其内容、体例,有何用处,如何用法,以备需要时查检。于各书的序言和凡例,都不可忽略,应先阅读明白,然后使用。

  其次是对一些大部头的常用书,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十通之类,一时难于尽读,而又要不断地翻检,这就必须先了解其特点和内容形式,才能知道如何阅读和征引。象《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主,保存的史料最多;《公羊传》与《谷梁传》都重在解说经文,阐明其书法义例。而两家的师承授受,又各有渊源。考事实,应查《左传》,讲书法,应取《公》》、《谷》,而辨析其异同。《诗经》有汉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唐孔颖达的疏、陆德明的释文,皆于正文之外,连排小字。必须一一分别,不能笼统的称之为注。又《史记》有南朝宋裴洇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共三家注;其中的《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为汉褚少孙(即褚先生)所补,《三王本纪》为司马贞所补,皆非司马迁作;俱不容混为一谈。今本《后汉书》记传部分,为南朝宋范晔撰,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其自《律历》至《舆服》等八志,出自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梁刘昭注;乃两书合并之本。按时代排列,《晋书》在《宋书》前,但《宋书》为梁沈约撰,成书年代,比唐人所修《晋书》要早得多。在二十五史中,只《魏书》有《官氏志》和《释老志》,《官氏志》兼载职官和氏族,《释老志》专记佛道两教事,志目皆出首创。

  了解这些,就能心中有数,明于去取;而这些常识,正是由平日的浏览涉猎中得来。经常翻阅上述的工具书和常用书两大类书籍,应该算作略读的一部分。至于就某一本专书说,则略读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时代、主要内容、篇目体例等,有个概括的印象,着重了解其有何用处即可。例如把《颜氏家训》翻阅一遍:
      北齐颜之推撰,自“序致”、“教子”到“杂艺”、“终制”,共分二十篇。虽标家训之名,以教诫子弟为主,但涉及的范围较广,于古代的典制、风习、轶文、遗事,无所不包,夹叙夹议,文笔亦较为通畅。所谈处世、治学之道,足资启发。其“勉学”、“文章”、“书证”、“音辞”|“杂艺”诸篇,尤多可取,对读书、撰文以及研究古代的文字训诂,都有参考价值。
  有这样一个初步印象,就算达到了略读的目的,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是读小说、戏曲,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于其篇章结构、用词、造句、表现手法等等,无须研求。梁元帝萧绎,少日随意自读史书,一天二十卷,并无老师传授,有的字不认识,有的话不理解,还是不知厌倦的读下去(见《颜氏家训。勉学》)。略读的目的在于博览,不能碰到障碍即停,梁元帝是明白这个意思的。

(四)
  略读博览,取径须宽,精读深研,选材要严。因为精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力攻专业堡垒,以期有发明创造。真正钻研透几部好书,闯过文字关,从此豁然开朗,成为通人,只要用功,必能精进;当然良师的启蒙、益友的商讨,是不可少的,若是一上来就读得似通非通,弄成“半瓶子醋”就很难就药。读书愈多,受害愈深。这和个人的资质、师友、环境等等,都有关系,不是几句话说得清楚的。
 
  林琴南是位古文家,以翻译外国小说著称,他教学生读三部书:《左》、《史》、《南华》。据我的粗浅体会,《左传》、《史记》虽一为编年、一属通载,体例不同,但剪裁、描述,各极其妙,实为记叙之楷模;《南华经》(《庄子》)寓言十九,比喻多方,哲理深微。思精笔健,实为论说之圭臬。认真把这三部书研读透彻,则叙事说理,两俱得宜,更读他书,亦无不可通。林氏让学生以此打基础,高明之至。又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文兼众体,佳作如林,择优诵读,亦足资借鉴。所以旧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意谓读熟《文选》,即等于半个秀才;也说明了择优诵读的重要。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故论说辞序,以《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名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名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众入环内者也”。这段话指出五经为文章各体之先河,后来的发展变化,都不能出其范围;可以启发我们在读书治学时,注意溯源析流,寻其会同;与林琴南读三种书的含义,不妨参酌领略。至于选度何书,人各异趣,不必强同。象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和《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唐诗三百首》、《宋人千绝句》等流传已久的诗文选本,皆可取读。上面谈及的数书,不过是为了立说而举例,当然无须拘泥于此几种。上面谈及的数书,不过是为了立说而举例,当然无须拘泥于此几种。
 
  略读可以粗观大意,不求甚解;精读则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文字训诂等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按《说文解字》:“读,籀书也”;“籀,读书也”;“读”与“籀”两个字是互训的。诵而能释其义,叫作“籀”。可见“读”原是要诵释明白,和我说的精读含意一致。这里举例说一下如何精读:
      《世说新语。轻诋》:“简文与许玄度共语,许云举君亲以为难,简文便不复答,许去后而言曰:‘玄度故可不至于此。’”《注》:“按《邴原别传》,魏五官中郎将尝与群贤共论曰:‘今有一丸药,得济一人疾,而君父俱病,与君邪与父邪?’诸人纷葩,或父或君。原勃然曰:‘父子一本也’亦不复难。君亲相校,自古如此,未解简文诮许意”
  要读通这段文字,得把正文和刘孝标注中提到的人物谁某、哪些是对话、哪些是叙述、哪些是按语以及其中个别词语的含义,都搞清楚才行。简文,指晋简文帝司马昱;玄度,是许询的字,魏五官中郎将,指三国魏曹丕(文帝);邴原曾在曹丕手下作长史。《轻诋》篇记简文帝与许询谈话,许以君父并举,认为难分轻重,简文帝并不回答,只在许走后说:“玄度不应该这样不明白。”刘孝标根据《邴原别传》,举出一件类似的事,记邴原的话,只有“父子一本也”一句,认为以父为重,乃是天经地义,无须辩白。
  “君亲相校”以下三句话,都是刘孝标的按语,谓简文帝讥诮许询的意思不明确,不理解简文的意思。“难”,设难题争辩、驳诘;“校”,比较;“纷葩”,各抒己见,议论纷然,如群花竞放;这是一个富于形象性的新词。人事俱明,词语尽晓,就对这段文意,透彻了解,毫无疑滞了。刘孝标的注,对《世说新语》,或补充引申,或辩白驳斥,与本文互相映发,实际等于另一部《世说新语》。读《世说新语》参阅注中论叙,可以更见情趣。
 
  史书叙事,常常有所避忌,不敢直书。因此阅读史传,要注意从深文曲笔中,考究事情的真相。如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曹芳被废后,嗣位为君,眼见威权日去,朝政尽为司马昭把持,不胜忿怒,自领兵卒出宫欲攻司马氏,为司马昭部下成济所杀。这在《三国志。高贵乡公纪》内甘露四年,只有“五月已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的简单记载,而以太后的诏书,归罪曹髦;;以大将军的上言,委罪成济;遮掩其事。但蛛丝马迹,可以推寻......古人所谓“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的立意用心所在。
 
   总之,精读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悟笔法、吴道子见将军裴玟舞剑悟画理,都是触类旁通的范例。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精读必须作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道的成语、掌故、典章制度等等,要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的书籍来查检;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懒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例如把编纂的“纂”读作“篡”,把潜在的“潜”读做“浅”,把向往的“向”读做“响”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只要认真查字典,就不会念错了。
  看书有得,应该随手记录;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小卡,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否则放下书本,再找即难。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机不可失,要紧急得象追捕逃亡一样,记材料之刻不容缓,也是如此。近年来我读书略无所成,大都和没有做笔记习惯、未能及时记录有关。
 
  朗诵与背诵,亦为精读中的重要部分。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的显现,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诗文佳作,背诵如流,更是一种基本功。有几百篇诗文烂熟于胸,张口即来,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现在很感激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是她每天早自习在黑板上书两篇古诗词或古文要我们背诵,如今我对诗词感兴趣,大部分是那时培养出来的。
 
  略读与精读二者的目的、方法各异,而表里为用,缺一不可。没有由略读而取得的广泛知识,不可能进行专业研究;不作精读和深入钻研,则略读所获,泛滥无归,不能集中到一点,只不过成为一种万金油,用处不大。可叹我现在就是这种万金油状态,总觉得需要读的书太多了,赶都赶不及,精读还是暂缓后、待有大段闲暇再进行吧。
 
  读书治学,除去前面所说的“三勤”之外,还要恒心毅力,坚持不懈,细水长流。一上来勇往直前,不久即倦怠甚至停顿,是不行的。“其进锐者其退速”,应该引以自警。勤以补拙,恒以持久,可以奉为读书的座右铭。熟以见巧,又为前二者的必然结果。《礼记。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以这种精神来学习,即使资质较差,亦必定会有成绩。
  说到底,其实读书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那。。。那就尽力去培养它吧。


  以上只是个人就读文史方面的一孔之见。至于其他科技、外语、书画、摄影、音乐、杂艺等专业的读书法,待以后有空再论说。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神无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53 积分:3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5/29 11:35: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12 14:30:0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毕业论文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泉清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克敬居】总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2128 积分:389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4/8/27 23:06:0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14 11:24:35 [只看该作者]

水月先生读书如此广泛,看来我们倒是一样的,我看的书也不少,当然还是以文史方面为多,最近也喜欢看书话及目录学图书,有机会聊聊。
希望以后多发帖,多指点!:)欢迎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瑟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15 积分:3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6/2 12:39:43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14 19:59:20 [只看该作者]

现在人啊,呵呵
想静心读点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安贫乐道的人就更少。可急功近利的人是越来越多!!!
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神无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53 积分:3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5/29 11:35: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19 15:39:39 [只看该作者]

当然是在进步中倒退,这是每个历史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
社会致人如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高山流水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贵宾 帖子:62 积分:20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4/7 18:48: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2/10/31 15:45:29 [只看该作者]

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  水月镜花 读书多,心得自然也多。但那些书,在今人看来,是古董,读书人是老夫子……中国人太多,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是人儿多,人气高。你上商店,购物者多,你上书店,买书者多,你是美容美发店,理发推拿按摩的人也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