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共有2581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14:48:20 [只看该作者]

之一:

叶县令王乔

  《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河东在今山西。 相传他在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道教奉之为神仙,《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皆有其传。《洞仙传》称:"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与《后汉书》稍异。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14:57:35 [只看该作者]

诗人咏叶县
 
初至叶县
黄庭坚
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
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
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
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
    蒲城道中寄怀伯乐
   黄庭坚
北征无百里,日力不暇给。山重鸟影尽,
露下月华湿。寒忆共被眠,屡成回马立。
岂如同巢鸟,莫夜得安集。
   漫  
   黄庭坚
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往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异,顺物无瑕疵。不知爱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纂非己事,不趋非吾时。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卮。酒行激懦气,攘袂起诮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革几。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鸡。
昆仑视糟垤,既化不自知。悔吝虽万涂,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呈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题樊侯庙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汉兴丰沛开天下,故旧因依日明明。
拔剑一卮戏下酒,剖符千户舞阳城。
鼓刀屠狗少时事,排闼谏君身后名。
异日淮阴倘相见,安能鞅鞅似平生。
(其二)
门掩虚堂阴窈窈,风摇枯竹冷萧萧。
丘虚余意谁相问,丰沛英魂我欲招。
野老无知惟卜岁,神巫何事苦吹萧。
人归里社黄云莫,只有哀蝉伴寂寥。
登南禅寺怀裴仲谋
黄庭坚
茅亭风入葛衣轻,坐见山河表里清。归燕略无三月事,
残蝉犹占一枝鸣。天高秋树叶公邑,日莫碧云樊相城。
别后寄诗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
同孙不愚过昆阳
黄庭坚
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
古庙藤萝穿户牖,断碑风雨碎文章。
真人寂寞神为社,坚垒委蛇女采桑。
拂帽村帘夸酒好,为君聊解一瓢尝。
春祀分得叶公庙双凫观
黄庭坚
春将祠事出门扉,宫殿参差缭翠微。
清晓风烟迷部曲,小蹊桃杏挂冠衣。
叶公在昔真龙去,王令何时白鹤归。
糟粕相传漫青史,独怀千古对容徽。
题双凫观
黄庭坚
飘萧阅世等虚舟,叹息眼前无此流。
满地悲风盘翠竹,半丛寒日破红榴。
青山空在衣冠古,白鹤归来宫殿秋。
王令平生樽酒地,千年万岁想来游。
讲武台南有感
黄庭坚
月明犹在搭衣竿,晓踏台南路屈盘。
驺子雨中先马去,村童烟外倚墙看。
鸦啼宰木秋风急,鹭立渔船野水乾。
花似去年堪折赠,插花人去泪阑干。
昆阳城
苏 
 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垣。
 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
 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
 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
 英雄争斗岂得己,盗贼纵横亦何数。
 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昆阳城赋
苏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嗟夫,昆阳之城,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陈,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夫扶辕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获,固以变色而惊悔;忽千骑之突出,犯初锋于未艾。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藉藉,死于沟壑者不知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
双凫观
苏 
  王乔古仙子,时出观人寰。
 尝为汉郎吏,厌世去无还。
 双凫仙为戏,聊以惊世顽。
不然神仙迹,罗网安能攀!
 纷纷尘埃中,铜印纡青纶。
 安知无隐者,窃笑彼愚奸。
双凫观
苏 
王乔西飞朝洛阳,飘飘千里双凫翔。
凫飞遭网不能去,惟有空履凫已亡。
谁知野鸟不能化,岂必双履能飞扬。
凫神履怪当有在,骚首野庙春风长。
将次叶城道中
陈与义
荒野少人去,竹舆伊轧声。
晴云秋更白,野水暮还明。
寂寞信吾道,淹留谙世情。
王乔有余舄,借我一东征。
至叶城
陈与义
苏武初逢雁,王乔欲借凫。
深知念行李,为报了长途。
   难稳三更枕,遥怜五岁雏。
   却思正月事,不敢恨榛芜。
晓发叶城
陈与义
竹舆开两牖,秋色为横分。
左送廉织月,右揖离披云。
诗情满行色,何地着世纷。
欲语王县令,三叫不能闻。
甘棠道中
陈与义
笋舆碍石一悠然,正月微风意已便。
桃花向来浑不数,山中时见绝堪怜。
甘棠驿怀李德升席大光
陈与义
破驿难并休,差池便薪水。
山川会心地,还思对君子。
道边千尺榕,午荫清且美。
极知非世用,我爱不能已。
东风吹南服,莽莽绿万里。
此地亦可耕,胡为茧予趾。
樊将军庙
汪 
王辇曾经陷楚营,汉皇心怯拟休兵。
当时不得将军力,日月须分一半明。
咏史诗·叶县
胡 
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
借问往年龙见日,几多风雨送将来?
昆     
胡 
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
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长沮桀溺
吴 
  贤哉彼沮溺,避世全其真。
孔父栖栖者,征途方问津。
行藏既异迹,语默岂同伦。
耦耕长林下,甘与鸟雀群。
老莱夫妻
吴 
莱氏道已远,懿妻德弥清。一遁嚣烦趣,永契云壑情。
禄位非所重,拂衣遂遐征。杳然从我愿,岂为物所撄!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15:00:54 [只看该作者]

李姓名人——老家叶县的李亚鹏

2010-02-11 00:00:00      进入论坛      来源:平顶山晚报

  李亚鹏生长于新疆乌鲁木齐,但籍贯却是平顶山叶县。他的父亲是叶县人。他有多重身份:演员、慈善家、商人等。他是第一代青春偶像剧的代表人物,第一代内地金庸武侠电视剧演员,春天传媒董事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会主任。多年来,李亚鹏致力于影视剧、音乐剧、话剧的演出、投资、制作以及发行。2005年,他与歌星王菲结为夫妇,生有一女李嫣。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15:03:32 [只看该作者]

孔子与叶县地名

 

    史载,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时,曾两次经过叶县,一次是在由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在今天的邓李乡一带渡过沙河;一次是由楚国至卫国的途中,经由今天的旧县、田庄、城关、遵化店等地,一路向北。虽然时间都不长,但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故事,一些村庄也因此而得名。

  孔子一行首次过叶,渡过沙河后刚入第一个村,天降大雨,他们坐的车子深深陷入黄泥中,该村由此得名“泥车”。出村东南行,路遇一个大土堆,地势高敞,孔子一行把淋湿的书摊在土堆上晾晒,这个土堆由此得名晒书台(今天仍有遗迹)。走了一阵,到达另外一个村,孔子停车梳理头发,该村由此得名“妆头”。“揽车李”则是因为孔子所乘的车在行进过程中被一个叫项橐的小孩所筑的石城所阻而得名。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三字经》曾提到这个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二次过叶是在他应楚昭王之邀来楚之后。楚昭王在楚国败亡于柏举之役后,历尽艰辛复国,还算是个有作为的国君,邀孔子来楚,就反映了他对贤者的尊敬。孔子经历陈蔡绝粮之困后,不改初衷。不巧的是,孔子来楚后却无缘拜会昭王。

  带着失望的心情北行过程中,孔子二次过叶,并慕名拜见了叶公。两人曾有过多次对话,留下了叶公问政的佳话。不过,在许多问题上,两人观点并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上。

  行至今天的田庄乡境内一个村子时,子路与孔子一行走散了。他看到一荷绦丈人(老农)正在田间劳作,就上前问路。荷绦丈人对孔子的作为很不以为然,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但老人家对子路还是很客气的,他留子路在家住宿,并杀鸡、做小米饭给他吃。子路名由,该村由此得名“留由处”,后讹传为“尤潦铺”,现名尤潦。

  城关乡问村是过沙河时,子路奉师命问津的地方,现在村北沙河上有问津堤、问津渡等遗址。而子路问路时所见的长沮和桀溺死后就合葬在沙河边上。该墓至今仍在,墓前立有石碑,上书“周隐者长沮桀溺之墓”等字样。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15:06:05 [只看该作者]

五村名称之由来

 

   五村,即问村、妆头、泥车、銮杨李、尤潦,春秋时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鲁国孔子辞去司寇代理宰相后,离开鲁国去别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卫、曹、宋、郑、陈、蔡、等地。去蔡时经叶的五村,后人与他经过或留有遗迹之处建村,因名。

    当时,鲁国季孙氏执政,接受齐国所馈女乐,怠于政事,孔子就带着弟子子路等离开鲁国出游,在陈三年,不得重用,又返卫国。后复离卫,国陈往蔡。长途奔波,遑遑不可终日。到叶邑东北今沙河北岸,驱车南渡,车陷泥水中,后人在今叶县邓李乡沙河南岸建村,名曰“溺车”。车载书简尽湿,南行一里许,在一村休息,梳妆整容,后人于此建村,取名为“妆头”。
    孔子师徒自妆头继续南行,约五里,遇一玩童,名项槖在路上筑城为戏。孔子要他让路,项槖问:“是城应该给车让路,还是车应该给绕城而过呢?”孔子弗能应也!后来李姓在这一带建房定居,村名“揽车李”。另传,孔子在此场里扶过銮(车辕前的铃),故又称“銮场李”。
    它们出叶境,到方城山下时遇见陆通(字接舆),因伴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他走进孔子的车时,歌到:“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能挽回,来到的还来得及纠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者微乎其微!”他攻击了当时执政者的不足。
    他们走到蔡国境内。蔡人正恨楚国,迁怒孔子,便把孔丘师徒包围起来,三天不让食,孔子只好弹琴解闷。第四天,楚昭王把孔子接到楚国,想重用他,因令尹子西反对而未果。
    孔子闻叶公沈诸梁极公好义,就重返叶境,拜见叶公。叶公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应:“使境内的人高兴,境外的人就会来投奔。”叶公很以为然。有一天,他们谈到如何为人时,叶公说:“此处有个坦白直率之人,其父偷羊,他便告发。”孔子曰:“我处坦白直率之人与此非同,父替子隐,子替父瞒——直率就在其中。”于是叶公对孔子为人有疑,遂问子路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无对。孔子知道后,对子路曰:“你何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晓得衰老就要莅临,如此罢了!”孔子渐渐受到叶公的冷落,就决定离叶东归。路上,子路掉了队,薄暮时未赶上孔子,遇见一个扛着锄草农具的老人,便问:“子见夫子乎?”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就拿着农具锄草去了。子路拱手站在那里,态度很恭敬。老人感其诚,留子路宿,热情款待。次日,子路辞别老人,赶上孔子,说明此事,孔子说:“隐者也!”派子路回访,老人已出门,没有得见。民国初年,尤潦村北一里处,尚有“止子路宿处”石碑,附近有荷筿丈人墓(按:尤潦村本名“留由(子路的名字)处”。后讹称为“牛老坡”,又讹传为“尤潦铺”,今则为“尤潦村”)。
     孔子师徒走到叶县城北黄柏山前沙河南岸河曲处。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使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长沮问:“夫执舆者为谁?”子路说:“为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孔丘与?”子路说:“是也!”长沮曰:“是知津矣!”说着,又耕起地来。子路转问桀溺,桀溺说:“子路谁?”子路答:“为仲由。”桀溺就直言不讳地说明:“礼坏乐崩,如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该新它呢?你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人(指孔丘)哪里胜跟着逃避社会的人(指自己)?”说完,仍不停地耕地。
     子路见天色不早,不再询问。他们循着车辙儿,找到渡口过河。水漫车厢,侵湿书简,到黄柏山以北的张村后,进行晾晒,故该处亦有晒书台。然后,寻路北上。今县城西北沙河南岸有“问村”,相传即“子路问津处”。孙湾村东有“长沮”、“ 桀溺”墓,墓前有碑书:“周隐士长沮桀溺合葬之墓。”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钝笔无锋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闲云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927 积分:21506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7/11/4 23:18:2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20:45:50 [只看该作者]

为家乡做贡献了:)


钝笔无锋原创博客:http://blog.sina.com.cn/cjhy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7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21:34:12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学习,对中原文化具体了解的不算很多。叶县文化,除了见到的、听到的,书籍方面,很小的时候,在邻居叔叔那里看过厚厚的一本《叶县志》,但白话的,感觉更像普及本,或有些帮助,但能记住的也很有限。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8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0 22:22:18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老青山又名西唐山,位于叶县西南部常村乡境内,属伏牛山脉,其南接孤石滩水库,东邻山谷一河,即漂麦河。漂麦河是以高凤“持竿诵读,不觉潦水流麦”的故事而命名的小溪。高凤,字文通,东汉时叶(今叶县)人。一生托隐不仕,专心致学,“名声著闻”。一次,高凤在看书时,院中晒着的麦子被雨水淋湿且被冲进门前的小溪,他却全然不知,后人遂称此溪为“漂麦河”,以示感佩。 “漂麦河”也由此得名。
  由漂麦河上溯,两岸陡岩绝壁中间豁然分开,状如石门,故称石门山,这里在唐代曾一度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李白和好友元丹邱曾在石门山中隐居,写下许多不朽诗篇。这里被称为古昆阳八景之一——“石门嘉遁”。
  老青山及周围群峰呈西北东南走势,绵延数十里。东侧有两道山,如老青山伸开的两支臂膀,中间夹着一条曲折回环的山谷,直延伸到老青山的腹地,漂麦河源出山涧、潺潺流水叮咚有声。沿水流而上忽有绝壁当道,又有怪石突兀,溪漂相连,景色秀美。峡谷内随处可见千层岩、万卷书状许多地质运动造化的天然景观,不愧古人以“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来称赞老青山。

 

 

高文通与漂麦河
文章来源:  




出叶县县城向南10公里,再向西南20公里,穿过常村街,朝西北方向溯漂麦河而上3公里,有一个叫石门口的小山村。如今这里已修建起了一座水库。水库很小,倒是很精致。站在堤坝上,向水库的方向看去,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开阔地,三面环山,丛林茂密,天上的白云,周围的青山,都倒映在碧绿的水库里,山与水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再加上山脚下的农家,真是一幅绝美的中国山水画。这里也就是被该县清光绪年间《叶县志》誉为八大景之一的“石门嘉遁”处。


石门嘉遁,嘉遁者,嘉通佳,美好也,上乘之意;遁,隐逃躲避也。通俗地讲,意为石门这个地方是隐居、休闲的绝好去处。


东汉名儒高文通是最早发现并居住在这里的人,在那个乱世里,他一生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过着专心读书、传道授业、修身养性的生活。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不应为吏。隐身渔钓,终于家。”他家门前的小河也因此被村民们叫做“漂麦河”。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9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1 9:11:43 [只看该作者]

元丹丘(丹丘子、丹丘生)

  元丹丘,唐朝叶县人。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之一。李白一生与元丹丘的交游,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其时间则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止于天宝六载前后,前后共22 年。李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变化,均受到了元丹丘较大的影响。

  元丹丘是李白二十岁左右在蜀中认识的道友,他们曾一起在河南颖阳嵩山隐居,元丹丘是被李白看作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李白曾赠元丹丘好些诗,共十四首,有《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由于与元丹丘的交情,李白结识了元的老师胡紫阳。

 

附:

李白学道洛阳嵩山考


赵荥

李白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阳嵩山踏实学道;最后,在齐州加入道教,完成了学道的归缩,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上特殊的浪漫主义风格。本文就其存世的文学作品,重点关注他在洛阳嵩山学道时所写的部分,条分缕析,以求探讨出他的洛阳学道的历史意义及对他一生的影响。

  一、在西蜀向往道教,树立了学道的信心

李白,字太白,于武则天大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生于西域巴尔喀什湖南碎叶河上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附近)。后随其父李客带领全家,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逃迁定居到西蜀绵州昌隆县(后亦称江油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今青莲镇)。

李白出生前后的唐朝现状是“初唐三帝(高祖、太宗和高宗)崇道抑佛”,“武则天利用道教”和“唐玄宗推崇道教”(以上引述均见赵荣鮱编著《九都释道》,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10,出版)。道教逐渐成为国教,天下风行,士庶人等,皆以学道为荣,并成为当时仕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岁的李白,启蒙教育即接受了道教的“六甲”内容。李白在后来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这“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它既是道教专有的术数技艺,又是道教修炼的符箓功法,初、盛唐时,特别盛行。

二十岁后的李白,开始了他的道教社会活动。他访道到过戴天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中描绘了戴天山清幽静谧的优美环境,末二句描写了李白访道不遇的愁怅心态。

李白在二十岁后的四、五年中,通过自己的学习、访问和修炼,在人品、文品和道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从不满足,他在后来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忆当时的心境是:“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动了。

  二、在洛阳嵩山学道,坚定了入道的思想

二十五岁的李白,便雄心勃勃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顺江东下,到达江陵。碰巧,遇上了年近八十的天下名道司马承祯,二人一见如故,李白即写了一篇《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后来,李白将其改为《大鹏赋》,并写了一篇小序。其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稀有鸟赋》以自广。”

李白与司马承祯这位在洛阳嵩山修道成名的道人,结为至密道友,为司马承祯在天下所结的“仙宗十友”的第十位。二人畅叙后,即告分别。李白顺江南游和东游;司马承祯回到天台。第二年,司马承祯应玄宗之诏到东都洛阳,献治国长寿之道。后受诏在东都河南府济源县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之。十年后,便在此观去世。李白无从再与之晤面。

二十八岁的李白,漫游之后遂暂居湖北安陆。不久,便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三十二岁的李白,便开始北上到洛阳嵩山学道。山中传道的就是他十分羡慕的司马承祯的三传弟子嵩山道士元丹丘元丹丘,字霞子,自号丹丘子,叶县人。为茅山派第七代嵩山传人,从学胡*****。胡离嵩山为汉东太守,元一直在嵩山隐居传道,名播东西两京。

李白之所以特选嵩山学道,他的第一印象是从司马承祯那里得到的。他知道嵩山古今出过不少仙人,在嵩山北的缑山,曾在周朝出过仙人王子晋,他在《感遇四首》(之一)中歌颂道:

“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诗中李白对古代二位仙人是多么的向往,但诗的末二句,描写出诗人只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望心情,因为毕竟是古代的事了。他当然知道嵩山还出过不少高道,如晋代的鲍靓、葛洪,北魏的寇谦之,更知道当朝茅山一系在嵩山的传承情况,所以,他对嵩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小雅·车牵》)的。从此,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甚是欣羡元丹丘的神仙生活,他特作《元丹丘歌》一诗:“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李白不但对元丹丘人品的向往,还对元丹丘的栖居地异常陶醉,真是“爱屋及乌”了。他特意《题元丹丘山居》一诗:“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这真是仙人、仙居、仙生活。李白羡慕得五体投地。李白对元丹丘在嵩山的修炼处,一直耿耿于怀,他离开嵩山多年,久居庐山,仍念念不忘,特又写诗《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以寄意:“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岩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曾落。沉情丹丘志,冲赏归寂寞。揭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返潮海,偃蹇陟庐霍。凭雷蹑天窗,弄影憩霞阁。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沧诺。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颍,高义秉丹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这首诗的小序,说明李白深怀嵩山元君山居,他希望元君长住此处,自己也可同热爱仙道的妻女去那里长住学道。诗共二十八句,前四句写自己从小学道,又从元君学道后,对道教更加热爱;五至十二句,写自己离开嵩山元君后,南游山川,寓居庐、霍,随心所见的快意心情;十三至二十句,描写元丹丘在嵩山一心修道炼丹不事人间烟火的高品德;二十至二十八句,描写自己不但能与元丹丘志同道合隐居修炼,而且还能偕引爱好道教的妻子和爱女一同到嵩山学道与炼丹。

李白对嵩山的历史神仙故事很感兴趣,他特意写了《嵩山采菖蒲者》一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这是李白根据《神仙传》的记载所写的一首诗。《神仙传》载:“汉武帝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之人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三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邻里老少皆云世世见之,竟不知所之。”

李白用这个古代神仙故事,是想说明嵩山出过神仙,而且,这位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味,不与凡人沟通,哪怕他是皇帝。所以,汉武帝毕竟成不了仙,最后死了葬在茂陵。再者,他相信凡人要想成为仙人,只有诚心修道而持续服食抛却人世的人,才能成仙。言外之意,像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仙人。

李白在嵩山修道,选择了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作为炼功场地。他与元丹丘常在各峰间漫游,并时合时离,各自修炼。他后来在东方漫游写的《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说明了这个情况。全诗是:

“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一说:君行到此峰,餐霞驻素容)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在嵩山除了从学元丹丘外,还自己寻师访道,几乎嵩山传说有高道修炼的地方,他都走遍了。据说,嵩山有位焦姓女炼师,已经几世几劫,而神通广大,功法高超,仍驻留嵩山。他听说后,踏遍嵩山,一心寻访,终究未晤,但仍然抱着满腔崇敬的心情。为此,他写了一首《赠嵩山焦炼师并序》的诗:“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长胎息、绝谷,居少室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ma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药,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 ,九垓长周旋。下飘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瓢摇,风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鸣骨誓相学。”

李白通过这首诗,表明了他在嵩山学道的真诚之心,他光明磊落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清清楚楚了解自己学道的目的,所以,静下心来,身居嵩山,从师修炼。

李白在嵩山学道究竟学到了什么呢?他自己作了一次思想总结。那就是《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茫茫大梦中,难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似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这是一首李白在嵩山学道最重要的诗,诗中援引了释家修炼的哲理。全诗共十八句,首二句,写自己是先觉入道者,三至八句,结合自己对释道两家功法的理解,写出自己修道炼功的层次体会,他炼的是内丹功法,可以说是周天大法,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是他的体会写照;九至十二句,写与元丹丘在方城寺遇到禅人相互交谈后的感受;后四句,写与禅人交谈后的环境和自己要坚守修炼的怡然自得的心情。

三十五岁的李白,已在嵩山学道三年多,得到元丹丘无微不至的关怀,元无私地将道教高级秘诀,传给了李白,李白深深感受到天地间的手足之情。但他为了想得到更高的道境,只有忍痛离别元丹丘,跟元的老师胡紫阳学道。他在《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一诗中畅述了这种感情:

“吾爱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辕契,素以烟霞亲。长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松柏虽寒枯,羞逐桃李春。悠悠世朝间,玉颜日缁磷。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渐秽芜,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他在胡紫阳处停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胡紫阳也确实传给了他道教的高级功法。李白感激之余,特作了《题随州胡紫阳先生壁》一诗:“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栖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四句,说明紫阳大名早已名扬天下,并形成社会风气;中八句,描述胡紫阳的功法内涵、操作、渊源和功效;后四句,写胡紫阳在官署奏乐炼功,是否有碍作官形象的耽心,但愿能授我金丹,共登太清仙境。

这年冬天,李白与元参军在胡紫阳处正热心学道的时候,元参军提出要到仙城山隐居,无奈,李白只好为他送行,并特意写了一篇《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文,表示了他与元丹丘、元演,同向胡紫阳学道的极其亲密的特殊情感,他道:“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

从上引《序》文来看,李白学道之诚心,也只有如此而已矣。

  三、齐州入道籍,是嵩山学道的自然归宿

正当李白跟胡紫阳学道极其热心的时候,第二年的五月,元演忽发奇想,从仙城山来邀李白北上太原去探亲,李白也就完全同意了。于是,李白与元演一同北上,经洛阳嵩山与元丹丘话别。谁知道,他们见面以后,元丹丘也产生了外访之意。有关这一段奇妙的经历,从后来李白写的《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盝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一诗中,找到了原委。他们当时商定:丹丘子西访峨嵋山,数月后,重与李白在洛阳会面。诗中是这样写的:“仆在雁门关,君为峨嵋客。心悬万里外,影带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

第三年春天,李白只身从太原回到洛阳,与提前从峨嵋回洛的元丹丘预约相会,不差毫爽。这种惊人的诚信行为,可为世代楷模。李白与元丹丘见面之后,对所见所闻感慨万千。接着,便南下安陆。五月,又携家小迁往东鲁任城。此后六年,就一直在山东、安徽、江苏一带浪游,居无定所。

第七年(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的秋末、冬初,身兼道教威仪的元丹丘,奉诏入京都长安,就玄宗询经问道。元丹丘向道门至友持盈法师(玉真公主)陈述了李白的情况,持盈法师便郑重向其兄玄宗皇帝,奏报了李白的优良行迹。于是,玄宗即下诏召李白入京。

次年,四十二岁的李白,也许是大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到了。也就在这一年(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春天,玄宗为招贤纳士,特下诏天下:“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京”。

在这两个好消息传出后的秋天,时在安徽南陵的李白,接到诏书后,喜出望外,特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记其事。其中有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初到长安,便会见了持盈法师和元丹丘。尤其与持盈法师来往较密。这期间,他写有《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前首诗赞颂了玉真公主有高深的道法;后二首诗,写自己暂住玉真公主别馆,焦急待命的苦闷情绪,并希望立即获得成功后便告隐退,留下美名。

李白除了与玉真公主交往外,还与元丹丘有所来往。在元丹丘谒见玄宗后,告诉他想到华山隐居,李白听了很高兴,于是,便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的长诗:“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ma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李白得到持盈法师和元丹丘的举荐,入宫后,供奉翰林。次年春天,在牡丹花开季节,他完成了名动朝野的大作《清平调词》三首,获得了玄宗和杨贵妃的青睐。不久,还为玄宗写过《出师诏》和《答蛮书》,玄宗很是赏识他的才华。

李白在长安期间,接到了元丹丘寄来的信,于是,便写了《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一首,来表达自己当时沉重的心情: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鸟去凌紫烟,书留绣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故人深相勗,忆我劳心曲。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长望杏难见,浮云横远山。”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前夕所写,可能这时他还没有上奏玄宗还山的动念。元丹丘在信中深相勉励,要他好好干。但元丹丘却不知道好友李白,已是“三见秦草绿”,仍在不断地“劳心曲”,“不暂闲”,而却没有建树。

据记载,李白在宫廷的言行,招致了玄宗所有近臣,甚至包括杨贵妃在内的不满与反对,玄宗也逐渐淡薄了他。第三年的春天,李白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上疏玄宗,请求还山。玄宗便顺水推舟,遂赐之金,“优诏罢遣”。就这样,李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在前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匆匆化为泡影了。这是怎样的情感滋味呢?

李白怀着极度的愤懑心情,离开了长安。春末,他到了洛阳,天作巧合地遇到了比他小十一岁的诗人杜甫,二人结下了永恒的友谊。接着,李白东去,到了梁园。入秋,杜甫应约到了梁园。恰又一同遇见边塞诗人高适。三位诗人聚会了一段时间,便分别了。高适南方漫游,杜去长安应试,而李白却到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由李彦允介绍,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这也算圆了李白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

李白受道箓后,很是感激,高如贵要北行,李白特设晏招待,并作《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一诗来纪念:“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素悬。”

诗中表现了对高如贵十分崇敬的心情。

李白为了巩固这次受道箓的信念,他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箓,他又特意作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来纪念:“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壑落,八角辉星虹。三灾荡璿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黄金横高堂,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诗共三十二句。前十六句,描述盖还道士的功能及在山东的影响;后十六句,写盖还为自己草真箓的作用和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虚无下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实踏实地地回归道门的平静心态,此时此刻,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和行为。

李白入道后,把自己此前学道的经验收获,认认真真地作了一次总结。在长诗《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中,详述了他所创《大还》内丹的渊源、方法、名称和功能,直通《道德经》、《易》和《周易参同契》。所以,名为《大还》,实际为《大还丹》的略称。可以说是道家的上乘功法了。诗的末尾十二句,道出了他公开草创《大还》的目的和思想:

“抑予何为者?身在方士格。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吾求仙弃俗,君晓损胜益。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鸾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一举上九天,相携同所适。”

这是李白从青少年开始便热爱道教,到壮年,更加专心致志地在洛阳嵩山学道三年多的圆满结局。这是时代使然,是李白个人,在大唐帝国“开元盛世”缓慢下滑走向的、特殊时空下的结局。

从上边我们所引李白在洛阳和嵩山,以及此前此后的诗文,可以看出:他时欲匡世,激情于怀,高歌拍案,醉语惊人,应属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时欲出世,修仙学道,先据锦囊,后拥金液,应是进取虔敬地学法行为,颇具飘逸风格;他这种表面看来,极为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时而入世占上风,时而出世占上风。一旦入世的客观环境极为不利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他无能改革现状,更谈不上旋转乾坤,于是,就自然而然地顺势而下,走上了出世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真正的道士。可以说,李白的洛阳嵩山学道,就深蕴着他终将成为道士的结局,只是时间早晚罢了。从“道法自然”观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正像后来的大诗人白居易,退居洛阳十八年,深谙佛学,结缘龙门香山寺,最后死葬于此,并没有一点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可以说,唐代三大诗人:李白的道(诗仙),杜甫的儒(诗圣),白居易的佛,三家鼎立,代表着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犹如三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东方的太空,成为中华民族骄傲的象征。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0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1 9:17:16 [只看该作者]

人文历史——李白寻访元丹丘于常村石门山中
  石门在叶县西35公里处,西唐山(又名老青山)东北麓,常村乡境。两山对峙如门,名曰石门。是叶县著名的古迹,清光绪《叶县志》誉为石门嘉遁。系清代八大景之一。石门东北角昔有唐山至县城西大林头的原始森林。漂麦河自山间经石门潺潺而下,东入澧河。正如李白诗中所说的“石断寒泉流”,溯漂麦河而上,两岸八九村,落落数家,四山环抱似成廓。溪畔垂柳成荫,山边果木成林。石门西南的唐山为叶县第一名山,南山脚被孤石滩水库环抱。山上草木常青,山谷土地肥沃,林木遍地。有“唐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之誉。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44岁,受宦官高力士、驸马张珀和贵妃等人谗毁,为玄宗所疏,被迫离开长安开始新的漫游生活。在洛阳认识了杜甫,又在汴州(今开封)遇到高适。在汴洛一带漫游期间,曾到过登封县嵩山主峰太室山的嵩阳寺,在那里和元丹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诗有“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之句足证其友谊之笃。 不久,李白又漫游了今之山东,在北海太守李邕处,又和杜甫、高适相遇。分别后北游邯郸、幽州,南返时,又至太室山嵩阳寺拜访元丹丘。此时元丹丘已回叶县,卜居于东汉佚人高凤曾隐居过的石门山,李白怅然若失,因而写了《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怀远,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流露了他的“人生信多故,世事岂唯一”的消极思想,愿意像元丹丘那样,“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享受“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的乐趣。正在此时,李白友人王大,劝李白到石门山幽居。李白就决定拜访元丹丘。 李白取道汝州、郏县之间经宝丰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终于到达了石门,他在群山中找寻元丹丘。可是“白日忽欲晚”,鸟栖兽伏,李白心中好不焦急。他正在彷徨无计,忽然听到“丹丘遥相呼”真是喜出望外,于是他们遂造幽谷间去谈心,这时的李白才始知静者闲,决心离开烦嚣的尘世到名山去隐居。 为了选择隐居地,李白在元丹丘那里住了数月后又漫游了襄阳、扬州、金陵、省城、越中、秋甫等地。最后选定庐山的屏风叠。 元丹丘好神 仙之外,还是唐代好诗者之一,李白曾为他写过《元丹丘山居诗序》,元丹丘曾多次与李白举杯消愁。李白诗《将进酒》中有这样的句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据此则知,元丹丘和后期的李白都纵情诗酒,寄兴山川,孤高自赏,不求闻达的所谓隐者,非仅神仙之交而已。 遗憾的是,关于元丹丘的事迹缺乏文献可考,其高洁的品德只散于李白的诗中。前几年山西省文化部门一位专门研究李白诗的一名干部,为弄清、探讨李白曾到过的石门山,走遍了全国各地的石门,最后来到叶县的石门,经过考证确认叶县的石门是李白曾经到达的石门,并在此住过一段时间。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李白)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  苍崖渺难涉,白日忽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幽谷间,始知静者闲。  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总数 31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