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推荐]清园谈戏录(王元化)


  共有593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清园谈戏录(王元化)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推荐]清园谈戏录(王元化)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1 13:49:23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从旧书店淘来的一本小书,文化大家王元化谈戏的一本小书。但这本小书却是花了作者一番精力的。谈戏录与其说是谈戏,不如说是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书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西方文化艺术的对比,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创作、改革等各个方面。于诗词等艺术,都十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既是谈戏,对戏曲人物、名家等,也都有不少的介绍。文字深入浅出,颇值得一看。

    网上有其内容简介,但一些内容介绍的有些偏移。

 

转一个关于谈戏录的文章:

 

  我是在古籍书店发现它的,静置一隅,850宽幅的大小可称其为小书了。当时有些匆忙,翻看序言的时候读到最后一句写着:

  “我说以上这些话并不想得罪什么人,但迎面相逢的事是无法回避的。我只好直言了。”落款是:王元化。

  我的脑里浮现的是那个讲述上海往事的温婉笔触下面,关于他年轻时候非常传神描绘:

  “一九三八年,王元化说他喜欢张可,可当时张可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质问王元化说这种话是什么意思。

  一九四七年,张可的一个追求者问张可她到底喜欢谁,张可此时坦然回答:“王元化。”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张可女士》,我可以这样来形容它,假如这本书里只有这一篇文章,我也会把它买回家来细读珍藏。

  那时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张可女士的身上,而以后渐渐地读到了王元化先生,尤其是读到了这本,名为“谈戏录”,实际上更加是一本探讨中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的书籍的时候,我便仿佛能够深深地看到在上世纪的四七年,张可坦然地回答喜欢王元化的时候,那个立在她身旁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总有着火热的正直与奔突才情的年轻人了。

  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王元化先生除了做过许多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写过小说,还很喜欢京剧,而且这种欣赏习惯的培养更早地来自于他的祖母,经历了从不更事时被抱到剧场里昏昏欲睡,到在台下坐立不安,再到逐渐了解,情结难解,成为自己内心文化上的一部分的阶段。文章里提出的种种见解,论如何欣赏京剧,论戏改的途径,论看戏的体会都深且精。恐怕没有这样一种对中国戏剧的观赏经验,单纯地听过几出戏,看过几次表演是无法做到的。

  也许其中许多是某个时刻王先生接受现场访问时的即兴回答,文字就仿佛有了属于它的声音,但又不似口语那般随意繁复,仿佛是经过思考了很久得出的结论又用很易理解的语气表达出来。特别是读到某些自己也曾经迷惑的问题,这样被王先生豁然讲了一通,顿时欣喜万分,情难自禁地想要拍手叫好……可惜没有人在跟前,只得一个人捧着书心潮澎湃地乐。

  而这些也都在其次,真正要推崇的是王元化先生在说这些观点背后的力量。在谈样板戏及其他一文的附记中,他写道:

  “我当时引用了歌德的几句话:引其公众所意愿的感情,而不是使他们感到应有的感情,这是一种对公众的虚伪的服从。广大的观众应当受到尊敬,不能像小贩从小孩子那里骗取钱财一样去对付他们。我至今不明白这番话怎么惹恼了当时在场的文化部电影局长。他回到北京就发文驳斥,说我反对拍娱乐片。这几年有种风气,谁要是不一窝蜂跟着叫,而且调门越叫越高,谁就是持不同”艺“见的人。我实在害怕并反感这种一窝蜂的风气,我希望我们都能保持独立见解”为学不作媚时语“,不媚权势,不媚平庸的多数,也不趋附自己并不赞成的一时的潮流。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有健康的文化,真正的文化。

(来源:新京报)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