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原创]非为求名始著书——读李德桃教授《我的人生》随感


  共有867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非为求名始著书——读李德桃教授《我的人生》随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原创]非为求名始著书——读李德桃教授《我的人生》随感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4/3 15:59:45 [只看该作者]

非为求名始著书

——读李德桃教授《我的人生》随感

 

自己毕业后“弃武从文”,成了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与学校许多大教授,曾有工作上的些许服务,虽然敬仰并认识,却还谈不上交往。起初,李德桃教授便是自己心目中这许多大教授中的一位。李教授是我国动力机械领域的知名教授,但真正的交往却是从相同的爱好开始的。

李教授喜欢诗词,和我的诗词老师汪玢先生相友善,汪老移家上海后,差不多2008年样子,便说项将我引介给了李教授。我几次去李教授工作室拜访他,李教授也一贯的谦和,同我谈诗词创作体会,更谈自己对校风学风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想法。我们都觉得,所谓的大学,虽离不开大楼大树等硬条件,但更要有大师精神的薪火传承,需要不断积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只是工科教授,写科研论文比较容易,而要把自己人生经历与感悟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李教授的学生们将他五十多年的科研成果汇集起来,正在编印《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其测试技术研究——李德桃教授论文选集》一书,书后附录了几篇李教授学生撰写的感念师恩的文字,他便让我帮助看看,我也不揣冒昧,密密麻麻地在稿子上提了不少修改意见。没想到李教授很高兴,觉得这样直率的人很值得交往。那本书出版后,李教授拿到的书并不多,但他还是还签名送了我一本。

后来,李教授出国访问,平时便少联系。2013年春上三四月份的一天,李教授突然告我说,他试着写了一个自传方面的文字,让我帮他再提提意见。这么不容易的事情,李教授竟然做到了,敬佩之余,我详细拜读了书稿。书稿从李教授美丽的故乡、苦难的童年写起,记录了他求学、下放、工作、交往等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见证了学校、特别是动力工程相关学科创业、发展与曾经的辉煌。李教授和我都出身农村,书中他把自己称作草根教授,读来格外亲切,这草根的称谓虽属自谦之辞,但何尝不是对故土赤诚情怀的深深寄托,又何尝不是对人生之路上曾经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的礼赞!

“诗才适意岂求好,学但追源自不疑。”我一直觉得,真诚的文字、血性的文字,是不需要任何雕饰与加工的。李教授用他科学研究中一贯的求实精神、平实作风,给我们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书中许多细节描写都能栩栩如生,读来既质朴亲切,又催人掩卷长叹。比如,李教授谈到《相似理论及其在热工上的应用》一书的翻译过程时写道:“此书的翻译工作是1960年在饥饿中坚持完成的,译稿完成之日,也是我肺结核发病之时。好在我当时年轻,住了三个月医院就基本痊愈了。”人生的许多苦难,在李教授笔下往往就这样云淡风轻地一笔带过,他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从这里或正可看出李教授对待人生苦难的积极态度。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回忆起1963年随专业南迁镇江之初,自己在外科研,一家妻儿老小所经历的一段艰难日子,李教授又不免发出“行文至此,我仍禁不住老泪纵横”的感慨。如何在工作中、生活上,多关照一线的年青同志,让他们尽可能安心于教学科研,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所在。时代变了,那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但服务管理的内涵并没有随时代而改变,每读李教授此段文字,我也禁不住思潮翻滚,心有惕惕。

上世纪七十年代,李教授鏖战常柴,与工人同工而不同酬(生活待遇比工人还差些),经过近三年技术攻关,使国内柴油机转速第一次提高到3000转/分,并使涡流室式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赴沪主持涡轮流量计研究,跑遍上海有关部门,并得到这些部门和校内外专家的无私帮助,最终研究成果于1979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而当时李教授的最深切体会是:“要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须有方方面面的人才参与,集思广益,并发挥社会大协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当时我们在科研上与国外条件和水平的的差距。”这种认识,在提倡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今天,对所有科研工作者乃至管理工作者,都不失为一剂良药。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李教授年近半百,作为国家首批留学生赴罗马尼亚学习,为了学好罗马尼亚语,李教授特别选择中国留学生少的蒂米什瓦拉市攻读博士学位,硬是通过5个月的突击学习,便基本上能会话,能写小文章。1982年回国后,李教授受命组建工程热物理研究室,“两间小工作室,几张桌子和凳子,这就是工程热物理研究室成立之初的全部家当”。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李教授和研究室的其他同志,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到2011年顺利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李教授经过多年的科研拼博,终于在他所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奠基性的成果,又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并获国家发明奖在内的多项奖励。李教授的科研成就与地位,也已成为同行的共识。总结自己的科研道路,李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是他克服重重苦难的精神支柱,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动力,创新则是科研取得成功的关键。书中类似的文字很多,都是李教授几十年科学研究中,用汗水、泪水甚或血水凝结下来的智慧结晶。书中,李教授还大量记述了他的老师、同行治学与做人的点滴故事,这些对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继承与发扬,无疑也都是很有帮助的。

李教授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岂因图报方行善,非为求名始读书”。这两句诗当可看作是李教授一生道德学问的座右铭。年少读书,不为求名,老去著书,更非求名。正如书后史连佑教授说的:“本书对当今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年轻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生教科书和参考书。”我觉得,从《我的人生——一位教授的草根情怀》这本书所汲取的,除却人生体验与精神养分外,更有校风、学风与教风的传续。李锡勋先生说:“回首往事,无怨无悔,自认没有虚度年华,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是的,有的人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或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或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也有一些人,虽有精彩的人生,但限于种种条件,并不能将之付诸文字,使后人受益,因为这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人生短暂,学校早一批著名学者,健者寥寥,如没有李教授这样千辛万苦将自己人生体验写下来,真担心“广陵散从此绝矣”。

书成之际,欣闻李教授今年已届80高龄,遂撰一幅凤尾联为贺,联曰:“立功立言,何如立德;种瓜种豆,不及种桃。”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做人立德为上、立德为本,立德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俗谚又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种豆者皆为图报,种桃则不然,桃李春风,种下的是希望,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与奉献。当然,种桃虽非图报,但最终也一定是有福报的,古神话说,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桃遂有长寿之意。如今,李教授门下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而李教授自己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此皆福报者也。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4/22 16:13:53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我的人生.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