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转帖]现在仍读唐诗,是不是真的不合时宜?


  共有874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现在仍读唐诗,是不是真的不合时宜?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转帖]现在仍读唐诗,是不是真的不合时宜?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4 12:36:33 [只看该作者]

【编者按】

    “父亲一度反对我读古书,他说,律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在人生活在工业环境中,一味地拣章摘句,不合时宜。他还说,即使现在有一颗诗意的种子,也找不到栽种的耕田了。他的话里虽然有几许无奈,但也有洞察世事的味道。”

    现代人厌倦重复,追求新鲜刺激,但重复也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安全感譬如读古诗,读古诗就像是一种祈祷,如信徒膜拜如来,天天叩首,求的不是灵验,而是心安。

 

 

文/新浪专栏 文化谭 小刀崔

  话说几年前,一位亲人入院短暂休养,我做陪护,拿一本唐诗集子消遣。

  病房是封闭的,透过窗户,两根一长一短的丝瓜挂在医院的外墙沿,鸟声婉转,合于宫商角徵羽五声。

  午后坐定,不知日光流逝,但见洁白的墙壁上,那丝瓜藤的投影消长,又仿佛时间凝固了,可以伸手把握,可以装在口袋里,可以雕刻成珠子,一粒粒放在手心珠润光滑。那天是白露。想起韩翃的句子:“孤城晚闭清江上,匹马寒嘶白露时。”

  医院里隔壁的病房,一位女孩因为高考失利,疯了,她天天在医院捡垃圾。据说少女患病前,就喜欢清洁。她的母亲问我,读诗可以治精神病吗?

  母亲的眼里有为爱女急病乱投医的殷切。

  我感到惶恐,不知如何回答。坐在长凳上,这位可怜的母亲倾诉女儿病前病后的一切。最终,她又抛出了最初的问题,女儿原来也喜欢唐诗,如果当妈的每天为其朗读,会不会触动她呢?

  也许会好吧。她原来不是就喜欢吗?我不敢断定。

  那读诗到底有什么用呢?这位母亲不甘心地问。

  阅读是一种供奉,读诗是一种祈祷。就像信徒膜拜如来,天天叩首,求的不是灵验,而是心安。以己为例,亲人入院,心底如同压着一片炙热火红的铁片,坐立不安,忧思如焚,读了唐诗,魂方附体。

  说白了,祈祷就是一种重复的吟诵。现代人厌倦重复,追求新鲜刺激,但重复也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安全感。

  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心理平衡的第一因素。世事无常,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在病房里静坐,会突然醒悟,人是有定数的,能吃几口饭,能有多大作为,可以走过多少路行过多少桥……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生命本来如此。

  命运观和宿命论不同。《论语》最后一句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个命的含义应是自知之明,不做过高的规划和要求。

  唐代的时候,就将祝由科归入太医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所谓祝由,通俗的解释是向天祈祷找寻病根。

  这个病根,或是童年的一次惊吓,或是多年前的一次怒发冲冠,或是心底难以释怀的未了情,总之非针石毒药可及,一定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深入细致耐心的交流,才可以找到。

  有人说,祝由术是古代心理学的雏形。

  这个论调低估了先人的智慧,祝由之术是把人这只迷失的羔羊,归还到无限广阔的天地间,在时空纵横中审视一个人的病从何处来?可惜,祝由之不传也久矣,我辈只能从唐诗中追寻古人比兴解忧的本领。

  我絮絮叨叨地说,这位母亲听了,摇头后继而点头,眼里仍是一片茫然,不过她说:“女儿就是唐诗中的白露时节清江边上的那匹小马,迷失在回家的路。”

  近来去文玩店,看见一幅行草:“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落款为:吴湖帆书唐人句。字倒是肃穆,不辨真伪。吴是近代画坛南宗,作品散落无数,赝品居多。念念不忘的是那唐句,是杜牧的传世佳句。

  晚上做梦,雨水淋漓,那飘摇不尽的雨,似无边的帘幕,编成一张巨大的网。醒来,果然下雨,窗户未开,冷飕飕地风吹来,带着一丝腥味。子夜梦回,索性拿出一本唐诗集子,信手翻开,恰恰是小杜的句子。这个巧合令人欢喜。

  父亲一度反对我读古书,他说,律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在人生活在工业环境中,一味地拣章摘句,不合时宜。他还说,即使现在有一颗诗意的种子,也找不到栽种的耕田了。父亲已到耳顺之年,他的话里虽然有几许无奈,但也有洞察世事的味道。

  读诗词落伍了吗?这是我的困惑。最近陪伴小刀崔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几年前,坐在长江的轮渡上,可以眺望到,漫天的黄叶在岸边飘摇,虽然听不仔细那萧萧的落木声,但看得黄叶铺地的情景,也足以心生寂寥。 路过巫峡,却听不到猿啼。

  下船后,一位旅馆的主人说,猿啼或在黄昏时,于是候在江头,痴痴地等,只见凉月初生,忽而闻山谷那头,有声传来,类似一中年男子的呼喊,凄凄惶惶,须臾停止,继续等待无果。

  我不敢肯定那就是猿啼,询问左右,四座茫然。

  杜甫的秋兴第二首曾说:“听猿实下三声泪。”为什么古人会听到猿啼后会落泪呢?这是诗人的脆弱,还是斯时斯景无法抑制呢?慢慢懂得,猿是通灵之物,想必与人有心气相通处,人在旅途,正是彷徨踌躇,一旦猿声传来,山谷回应,由猿及人,念及平生不如意事,落泪难免。

  和在旅行社工作的朋友提及,他坚决不信我读诗可以治病的经历。他说自己去过长江N次,但从未听见岸边有猿声,只知轮渡往来频繁,轰鸣不绝。不过他也承认,他是个生意人,每次过江,惦记合同,忧虑亏损,心中无猿,自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一位老中医说:她年轻时代,与人瞧病,善用推拿。有同行眼红,暗暗学会手法,另开门诊,运用起来,效果不佳。老中医也纳闷,她见过这位同行接诊,手法完全相同,但疗效为何不好呢?后来,她明白了,医者意也。一位聚精会神心怀至诚为患者推拿的医生,和一位心不在焉唯利是图的人是有区别的。

  我听后,想这千年中医要么遍地开花,要么就真的没落了。这是一个依赖机械的时代,人们大都不肯费神用心去体会了。中医如此,唐诗也这样吗?

 

(转自新浪网文化谭)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凌波踏浪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168 积分:62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26 11:25: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4 12:55:46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