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多景楼】 → [转帖]京口竹枝词


  共有516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京口竹枝词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转帖]京口竹枝词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9 22:36:43 [只看该作者]

京江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竹枝词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竹枝词

    、清时期,文人唱和之风尤盛,竹枝词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地处江南的镇江,在历史上曾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过不少描写地方特色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涉猎广泛的社会生活,或言乡土之状,或操市井之谈,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既有文学性,也有趣味性。其形式小巧玲珑,文辞清丽,音调优美;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传递文人心声,反映民间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镇江竹枝词最常见的形式是七言四句,和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非常接近,但在平仄形式和题材风格方面有区别,它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活泼,不像七绝那样的完全格律化,无需过分地追求工整。镇江竹枝词从民歌演变过来,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特点更加鲜明: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反映市民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

    天启进士方拱乾(明代)的《京口竹枝词》就具有口语般的风格。“短艇无波也自迟,横风急桨过滩时。不知冷笑缘何事,郎试摇时郎自知。”“邻舫无心似约同,水程有准不须风。船头男子遥相对,船尾喁喁细雨中”。明代诗人蒋锡畴的竹枝词风格也是如此,“日落江风水气腥,打渔船过浪冥冥。一声嘈子孤蒲晚,无数秋山天外青。”“卖菜船从京口来,如常一日两三回。今朝见说风波恶,歇定银山不敢开。”

    诗人章炳兰(清代)的竹枝词:“京江水滑沁肌肤,浴槛周遭白石铺。第一兰汤何处好,逢人辄说小蓬壶。”描写了京口浴室的情况。

    丹徒诗人尹调元(清代)擅长用竹枝词来反映当地的农家情趣,他写的一组《江洲竹枝词》曾广泛流传:“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记得桃花吹落后,一群雏鸭泛红波。境入芳洲别有天,养鱼栽竹自年年。阿郎若问侬家业,十里芦滩当种田。更饶风味蟹当先,不论尖团进酒筵。几处夜灯明荻港,爬沙声听未曾眠。”用明快的语调,生动的笔触勾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家乐长卷,为反映丹徒沙洲农家情趣的佳作。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竹枝词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文人唱和之风尤盛,竹枝词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地处江南的镇江,在历史上曾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过不少描写地方特色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涉猎广泛的社会生活,或言乡土之状,或操市井之谈,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既有文学性,也有趣味性。其形式小巧玲珑,文辞清丽,音调优美;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传递文人心声,反映民间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镇江竹枝词最常见的形式是七言四句,和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非常接近,但在平仄形式和题材风格方面有区别,它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活泼,不像七绝那样的完全格律化,无需过分地追求工整。镇江竹枝词从民歌演变过来,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特点更加鲜明: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反映市民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

    天启进士方拱乾(明代)的《京口竹枝词》就具有口语般的风格。“短艇无波也自迟,横风急桨过滩时。不知冷笑缘何事,郎试摇时郎自知。”“邻舫无心似约同,水程有准不须风。船头男子遥相对,船尾喁喁细雨中”。明代诗人蒋锡畴的竹枝词风格也是如此,“日落江风水气腥,打渔船过浪冥冥。一声嘈子孤蒲晚,无数秋山天外青。”“卖菜船从京口来,如常一日两三回。今朝见说风波恶,歇定银山不敢开。”

    诗人章炳兰(清代)的竹枝词:“京江水滑沁肌肤,浴槛周遭白石铺。第一兰汤何处好,逢人辄说小蓬壶。”描写了京口浴室的情况。
 
    丹徒诗人尹调元(清代)擅长用竹枝词来反映当地的农家情趣,他写的一组《江洲竹枝词》曾广泛流传:“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记得桃花吹落后,一群雏鸭泛红波。境入芳洲别有天,养鱼栽竹自年年。阿郎若问侬家业,十里芦滩当种田。更饶风味蟹当先,不论尖团进酒筵。几处夜灯明荻港,爬沙声听未曾眠。”用明快的语调,生动的笔触勾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家乐长卷,为反映丹徒沙洲农家情趣的佳作。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格律较宽,极少“八股”气息;

    镇江竹枝词也是文人写景和抒发情怀的一种常见方式。诗人杨羡门(清代)在描写西津渡称:“扬子津头水接天,徒儿浦外乱峰连。他乡怎及家乡好,第一江山第一泉。”短短数语不仅点出镇江山水城市的特征,又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诗人孙枝蔚(清代)的《润州新竹枝词》:“劝君休作田舍郎,年年得米纳官仓。江鱼出网长三尺,换酒归来满屋香。”则喻示了庄稼人的不幸和赋税的沉重。

    诗人戴守梧(清代)则对南山有感情。他写的一首竹枝词:“小径寻幽到竹林,戴公当日入山深。月明时有哀猿啸,古铁一声清客心。”被推为典雅之作,把到竹林寺寻幽的观感生动地描写出来,读后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一个叫??,“春涨来时漫水关,画船小泊绿杨湾。城头看厌真山好,对岸河泥看假山。”字里行间透出对故乡运河的情缘。 

    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较浓,仍冠以“竹枝词”。清代诗人赵克宜的二首竹枝词:“镇海官兵驻瓮城,民居一半杂军营,年年最是春秋月,两度城头听角声。”记载了京口旗营驻扎当地时圈占了大量民居的事实;“县官腊月督开河,济运仍祈春雨多,大吏江多次疏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漕运压力。

    无名氏撰、陶祖曜录的《壬寅京口夷乱竹枝词》54首,记载了当年的战况,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珍贵史料。如“云梯一搭上城头,火箭平空射不休。若问何人能战死,最怜兵苦是青州。”述说了400青州兵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史实;“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是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是何方。”这些竹枝词记载了战争带给镇江城市的灾难,是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重要文献。

    著名的南社成员镇江人叶玉森不仅精于甲骨文字,竹枝词也写的不错,委婉之中耐人寻味。如“与郎相期待渡亭,江上晓山相对青,郎舟摇向海门去,郎看狮岩醒未醒。”“江干杨柳千万枝,江干女儿双泪垂,江干烟景太萧瑟,只觉西风吹乱丝。”这里的“狮岩”和“西风”均有含意,前者针对洋人讥笑“吾国为睡狮,故托狮岩以寄讽”;后者影射欧美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在镇江圈占了租界。
 
    民国文人吴清庠写过一组《西门竹枝词》,其中多首反映了当时镇江西城外的社会风情。如“三善巷前花似镜,万里春里酒如淮,个中大有销金窟,沿路琵琶过小街。制衣新买西洋纱,出门悄唤东洋车,与郎昨夜花前约,小憩琴园对品茶。宝盖山前郎走马,风神庙口妾停舟,何输黄浦滩头路,几树垂杨鬼子楼。随郎朝上金山塔,携妾夜走银山门。郎心能识金银气,妾身不受金银恩。劝郎但买京口酒,酒香是郎真尝音。劝郎莫买京口醋,醋味非妾年时心。火车站前晓霜白,待渡亭前斜照红。渡船摇摇妾身似,车轮转转郎心同。小闸大闸水相连,东坞西坞街相沿,筑坞须藏妾居屋,开闸快放郎来船。”

    诗中揭示了清末民初镇江西门外银山门一带富人们生活奢糜的场景,又把当地的街巷建筑和土特产品写得明白具体,并且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心境描述,如同展现出一幅生动多彩的社会风俗画面。

    竹枝词在镇江历千年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是口语化,使群众看得懂,易理解;格律较宽,使人易掌握,束缚较少,容易写。不过由于竹枝词诗式短小,一般为七言四句,对于重大题材,宏大场景,难于表现。并且创作队伍庞杂,诗歌修养参差不齐,有些作品比较粗糙,质量较差,我们学习和研究镇江竹枝词,既要学其所长,又要避其所短,选优鉴劣,古为今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出更辉煌的光彩。

参考资料:

1、镇江文化丛书《镇江诗文》
2、《镇江日报》2008年九月镇江图书馆研究员徐苏相关撰文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