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读书台】 → 【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共有261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叶县史话】,资料搜集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35 积分:322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6 22:39:1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1 10:20:53 [显示全部帖子]

焦宏简介  据相关资料记载,焦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后历任江西按察副使,江西布政使,明正统六年,擢为户部侍郎。焦宏为官23年,不仅多次平反冤狱,施惠于民,而且为东南沿海抵抗倭寇作出了贡献。

关于焦宏的故里

  在有关抗倭明侍郎焦宏的史料中,大都是这样介绍他的:焦宏,字克明,河南叶县人……至于焦宏究竟是叶县什么地方的人,均未显示。鉴于年代久远,又没有具体文字记载,叶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叶县文化局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时也查不到焦宏 的具体出生地。7月25日,雨丝时断时续,记者在叶县文化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寻访焦宏故里。
  叶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辛振强介绍说,按实际人口的多少,焦姓目前在叶县境内所有姓氏中排在第62位,现有2300多人,焦姓人主要分布于叶县的昆阳镇、城关乡和仙台镇等地。从《叶县志》中可以查到:焦宏、焦宽兄弟及其子孙,讲究孝道,历代为俊杰人物。焦侍郎坟就在叶县城关乡焦庄村西边,那里曾立有8处牌坊,其中为焦宏立的牌坊就有3座,可谓叶县历代为官者中牌坊数之最。这3座牌坊分别是恩荣坊、绣衣坊和司徒坊,分别褒扬焦宏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功德。其他几处牌坊是焦宽等人的。辛振强说,这些牌坊10多年前在焦庄村西边还能看到,现在无一留存。
  从牌坊所立的位置推断,焦宏的祖籍可能就在焦庄。
  焦庄位于叶县县城的东北郊,走进该村焦贵祥家中,全家人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72岁的焦贵祥性格开朗,也很健谈,当地居民都说他见多识广。当提起抗倭明侍郎焦宏的名字时,他的第一反应略显迟疑,稍作停顿后,他说,很多年没人提起过焦宏了,他还是小时候听老人讲过焦宏的故事,由于自己年龄尚小,现在很多有关焦宏的事已记不清了。他能记起的是,焦宏是弟兄两个,焦宏儿孙满堂,且多数做官。这与《叶县志》所载还是吻合的。据村民传说,焦宏小时候其父曾做过县丞这样的小官吏,一次宴会上,有个在朝中做大官的人,认为焦宏的父亲出身低微而看不起他。其父回家后就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弟兄两个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为我争口气。后来焦宏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焦宏的儿子长大后也中了进士。
  焦贵祥介绍说,很早的时候,焦庄村人全是焦姓,现在焦姓人在焦庄村所有姓氏中只占约1/10,也就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焦姓人迁往别村居住了,其中焦宏家族就迁至位于叶县县城西南郊的城关乡三里湾村。究竟焦宏家族是何时迁移至三里湾村的,无从考证,但三里湾村确有户焦姓人家。据叶县文化局副局长董建立和叶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辛振强介绍,这户焦姓人家就是焦宏的后裔,而且曾任北京市市长等职的焦若愚小时候就生活在三里湾村。
  问起有关焦宏更详细的情况,焦贵祥不得而知。他说,以前他见过焦侍郎坟,坟地上还建有牌楼、立有石碑、石马和石龟等,其中石马、石龟等几年前还见到过。
  在三里湾村,记者向78岁的张俊江和86岁的张瑞昌两位老人打听焦若愚的有关情况,两位老人了解最多的是焦若愚的父亲。他们说,焦若愚的父亲在三里湾村生活很艰难,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讨饭,给富人家做长工,还当过庄稼把式。后来焦家出了个焦若愚,其家声望大增。焦若愚亲人的坟地至今在三里湾村北边的田地里还能看到。原来居住在三里湾村的焦姓人家,年轻人大都去了北京,年老者已于10多年前去世,所以现在三里湾村已没有姓焦的人了。焦姓人家在三里湾村仅留有的几间草房,也在十几年前村里统一规划过程中被拆掉了。记者看到,原来草房所在的位置现在已由别的住户建起了新房。记者又向张俊江和张瑞昌了解焦宏的有关情况,两位老人都摇头说,没听说过此人。


昆阳游子江南客
【子不语斋】fuzi.shikun.ne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35 积分:322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6 22:39:1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1 10:23:50 [显示全部帖子]

叶县古县衙

 

    去年十一黄金周,秋雨连绵。携文友赴河南叶县参观市书画联展后,一同秉伞游览了风雨中的明代县衙博物馆。

    明代县衙位于叶县城东大街。县衙门口,一对雄狮威武地盘踞大门两侧。门额上方高悬一方木质黑漆横匾,其上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所书“叶县县署”四个镏金楷书擘窠大字,遒劲有力,与四扇红门相映衬,分外庄严肃穆。

    大门门楹悬着一副木刻楹联,为叶县籍著名书法家“云南一支笔”冯国语先生书清同治六年知县欧阳霖在任时所撰:

    天听民听,天视民视;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该联比较易懂,唯“溺”作“陷入困境”解,本自《诗经·大雅·桑柔》:“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门前由巨大石条铺成三级石阶,厚重而坚实。

    拾阶登临,穿过县衙大门,紧接仪门,仪门东侧为汉代萧曹庙。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重视国家治理,要求各级官员学习萧何、曹参的治国方略。仪门西侧为衙神庙。仪门专为接待上级官员所置。

    仪门前甬道上有宋太宗御制诫石铭石碑,正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碑阴由宋代大书法家、曾任叶县尉的黄庭坚书《诫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黄体行书挺拔劲秀,点画犀利,遒劲有力,与铭文风格相融。《诫石铭》与正堂遥相对应,旨在时刻提醒县令,身为父母官在审案时,要为百姓作主,欺虐下民即是欺侮上苍!警戒自己与后来者秉公问案,善待百姓,无愧于天!

    大堂前有三间卷棚,是高级别县令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因叶县位于“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津,明代叶县令官居五品,建置明显高于其他县衙。卷棚下有一方石英跪石,上面有深深的膝形凹陷,这正是叶县县衙深沉岁月的真实写照。跪石上方正堂前额高悬于右任先生手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字的行书匾额。大堂公堂后面是海水朝日图。公案上仍摆放有笔墨、石砚、惊堂木等物,公案上方悬有“明镜高悬”横额。

    穿过大堂,二堂内列有一方大表,列举了在叶县任职的历任官员,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宋代的叶县尉黄庭坚和清代知县欧阳霖。据《叶县志》载,黄庭坚20岁时进士及第,出任叶县尉,在叶县任上,为官清正,政绩显赫。

    叶县明代县衙三堂内,画家绘有《黄庭坚风雨夜缉凶图》《推行王安石新法》《月夜访友》等数幅画卷,再现了黄庭坚在叶时的政治活动,以纪念这位年轻有为的县尉。

    黄庭坚在叶时,曾写下多首悯民题材的诗章,其中《同孙不愚过昆阳》写道:

    田园恰恰值春忙,驱马悠悠昆水阳。古庙藤萝窗户牖,断碑风雨碎文章。

    真人寂寞神为社,坚垒逶迤女采桑。拂帽村帘夸好酒,为君聊解一瓢尝。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叶县在当时的农忙时节,村民采桑的田园景象,可以窥见宋代中原农民的些许生活状况。

    清代的欧阳霖在任叶县知县时,曾编修过《叶县志》,并注重文事教化,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所称道。欧阳霖在叶县城北的卧羊山为黄庭坚修建了黄文节祠,并辗转索来黄庭坚所书《幽兰赋》拓片,请石工镌刻,立于祠中。可惜今天黄祠已不复存。

    今天留在叶县县衙博物馆的《幽兰赋》十二通碑石,为省一级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幽兰赋》是黄庭坚晚间在京城汴京时奉宋徽宗之诏所书。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点画纵横,大小错落,大气磅礴,整体浑然天成。该碑也是黄庭坚晚年仅次于《松风阁》诗帖的得意之作。

    秋雨渐止,雨后的县衙内,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沿蓝色古砖铺成的小径,到后花园内,只见草木葱茏,静谧幽深。一株年逾百龄的银杏,生机勃勃。一株数百年的老石榴仰卧在花坛之上,斑驳的枝身宛若虬龙,枝条萧疏,但依然有石榴挂在枝头,令人称奇。花园东有一泓池塘,池中莲叶伏于水面,一片深碧。

    稀疏的雨点落在荷叶上,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池心有一小亭,有卵石小径通往。踏石径步上小亭,观池中游鱼,鱼见人而不惊,悠然来去,怡然自乐。遥想当年县尉黄庭坚在“了却公家事,亭上倚晚晴”时,品茗观鱼的情形是何等的悠然自得。

    置身于如此境界,令人陶然忘归。伫立亭上,整座明代县衙久经风雨侵蚀的古城墙尽收眼底。明、清两朝四百年的历史沧桑,恍如眼前随风飘零的萧萧黄叶,舞起了几多感慨,几多思绪。



昆阳游子江南客
【子不语斋】fuzi.shikun.ne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35 积分:322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8/26 22:39:1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11 10:28:19 [显示全部帖子]

叶公

 

沈诸梁即叶公,芈姓,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 ,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家里用的都画上龙,屋子内外也都刻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的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叶公好龙真相

 

而据专家考证,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而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

  据说叶公为了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曾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画了满墙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墙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人问道:“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人又问道:“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人又问其中原因,叶公接着说:“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见叶公所好之“龙”,是水利之龙;所怕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然而,由于以讹传讹的原因,到了战国时代,韩相申不害编造了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收在《申子》一书。这则寓言经汉初刘向转录,得以广泛流传,遂使叶公蒙受不白之冤。为此,清人王士祺感叹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叶公的生卒年月难以确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0年,与孔子(前551~前479)是同时代人。

  楚平王五年(前524),叶公被封于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南旧县乡)。叶邑是楚国北部的边防重镇。据《叶县志》记载,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农田,叶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按:论语.子路第十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浅人不识经籍字义,望文生义,曲解圣门。此隐,非隐蔽之隐,乃隐括之隐,即檃栝之檃也。隐括者,矫正曲木之具。儒门律己,直己不直人,直内不直外,故有禹汤罪己(左传)、卫武自警(国语)、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左传)、膳夫彻膳(毛诗)、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孝经)等等等等。简而言之,”父为子隐“,即父亲檃栝儿子於内(内即”其中“),不必待外人矫正也,故有後文”直在其中矣“),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王族白公胜乘隙发动政变,与石纥袭杀令尹(宰相)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正在老家新蔡休养的叶公听说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边防兵赶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军顷刻土崩瓦解,首领白公胜自缢,石纥被烹,楚国得以转危为安。叶公因功被擢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叶公好龙”的主人公---蒙冤千古的新蔡人


 
 叶公能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名满天下、妇孺皆知的人物,完全是因为《叶公好龙》这则寓言。由于寓言把叶公刻画成言行不一、好作表面文章的人,完全掩盖了叶公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以致世人对叶公人品不屑一提,就连他的沈、叶后人对外也羞称叶公是自己的始祖。 
 其实,历史上叶公确有其人,他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河南省新蔡城东老沈岗人(注:呵呵,离林森树茂老家只有3公里啊)。因受封叶(旧读shè)邑(今叶县旧县镇),世称叶公。 
   叶公的丰功伟绩 
  叶公的生卒年月难以确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0年,与孔子(前551~前479)是同时代人。 
  楚平王五年(前524),叶公被封于叶邑。叶邑是楚国北部的边防重镇。据《叶县志》记载,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农田,叶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王族白公胜乘隙发动政变,与石纥袭杀令尹(宰相)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正在老家新蔡休养的叶公听说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边防兵赶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军顷刻土崩瓦解,首领白公胜自缢,石纥被烹,楚国得以转危为安。叶公因功被擢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叶公好龙真相 
  而据专家考证,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而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 
  据说叶公为了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曾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画了满墙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墙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人问道:“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人又问道:“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人又问其中原因,叶公接着说:“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见叶公所好之“龙”,是水利之龙;所怕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然而,由于以讹传讹的原因,到了战国时代,韩相申不害编造了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收在《申子》一书。这则寓言经汉初刘向转录,得以广泛流传,遂使叶公蒙受不白之冤。为此,清人王士祺感叹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叶公故里沈岗 
  新蔡为古吕国地,与沈国是近邻,周顷王元年沦为楚的势力范围。当沈国迭遭兵祸时,沈诸梁的先人就跑到与沈国同属楚地的吕城(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都于此,始称新蔡)东一处四面临水的高岗上隐居起来,为纪念故国,将此岗起名为沈岗。后来,沈诸梁之父沈尹戌先到沈国任尹,后升为楚国左司马。年轻的沈诸梁才华出众,也很快受到重用,被派到楚国的叶邑做邑长,人称叶公。 
  叶公晚年因不满朝政,托病回到新蔡老家沈岗筑墅休养,并借鉴在叶县治水的经验,指导当地百姓治理沈岗东、西两片洼地,使之蓄水成陂,利于农业生产。叶公死后,被运回故里,葬于新蔡县城西北现在的洪河南岸,而“叶人追思而立祠”(《风俗通义》)。因此,省文物局编印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明确表述:“沈诸梁,河南新蔡县人,字子高。”至于叶公葬于叶县栗树岗之说,始终未见明证,孰是孰非,还有待于出土文物佐证。



昆阳游子江南客
【子不语斋】fuzi.shikun.net
 回到顶部